根據監測,預計我市2022年中后期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等重大病蟲害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約5000畝次。
一、防控目標
防治處置率95%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以條銹病、白粉病和蚜蟲“兩病一蟲”為主攻對象,以正安、桐梓、習水、仁懷、綏陽等小麥集中種植區為重點區域,抓住抽穗揚花至灌漿乳熟期,實施小麥穗期“一噴三防”,指導科學用藥、減量用藥,提高防控效果,實現小麥病蟲害防治“兩增兩減”,保障小麥穩產豐產和質量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強監測調查,及時發布中短期預報。在小麥集中種植區域,加大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及時發布預報預警信息和防控指導技術措施,科學指導防控。
(二)科學防控。抽穗期重點控制條銹病、白粉病,兼顧蚜蟲,灌漿成熟期重點控制蚜蟲,兼顧條銹病、白粉病。
1.小麥條銹病。針對常年重發區,在前期打點保面預防控制的基礎上,重點做好功能葉(劍葉)的保護,出現流行勢頭,及時組織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嚴防大面積流行成災。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環唑、己唑醇、丙環唑、戊唑?多菌靈、肟菌?戊唑醇、戊唑?百菌清、戊唑?嘧菌酯、吡??氟環唑等。
2.小麥白粉病。重點預防白粉病危害功能葉(劍葉),當抽穗期病葉率達到10%時進行噴藥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戊唑?咪鮮胺等。嚴重發生田,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3.小麥蚜蟲。突出穗期蚜蟲防治,當百穗蚜量達500頭時進行噴藥防治,一旦穗期氣候條件適宜,蚜蟲發生代次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呈暴發危害勢頭時,立即組織統防統治和應急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吡蟲啉、呋蟲胺、啶蟲脒、噻蟲嗪、噻蟲胺、氟啶蟲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噻蟲?高氯氟等。
4.穗期“一噴三防”。根據小麥穗期病蟲害發生種類或危害程度,結合穗期“一噴三防”技術,在小麥穗期一次性噴施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增強小麥抗逆性,達到一噴多效。
四、注意事項
選用三證齊全、質量合格的對路藥劑,做到打準時期、用足藥量、科學混配、交替用藥,并注意保護蜜蜂等非靶標生物;推廣使用低容量多噴頭施藥器械或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施藥機械噴霧防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