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農提復字〔2015〕6號 簽發人:張 鐘
遵義市農委對市政協四屆四次會議
第44350號委員提案的答復
田洪剛、巴壽開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快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的提案收悉。感謝你們對我市農機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您提的問題切中了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實質和要害。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包括:機械化插秧技術與滿足機械化插秧的標準化育秧技術,是一項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相結合的復合型技術,不但在插秧的操作技術上需要加強培訓,更主要的是滿足機械化插秧的秧苗是高密度、高標準的毯狀秧苗,與旱育稀植相比,管理更精細,更需加強培訓。在試驗示范初期,遇到過不少問題,但是,經過10年的探索、不斷的總結經驗,這些問題已得到解決。
一、加大宣傳力度,消除農戶的思想顧慮
2005年,我市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試驗成功后,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成立全市水稻機械化插秧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遵府辦發〔2006〕157)、《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轉發市農機局和市農業局關于大力實施機械化插秧示范工程的意見的通知》(遵府辦發〔2006〕158)要求,在全市14個縣(市、區)全面積開展,加大對機械化插秧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由于涉及的面大,遵義市相繼在遵義縣、湄潭縣、桐梓縣、匯川區、綏陽縣召開市級現場示范培訓會,且2006年底在遵義縣南白鎮召開了全省機械化插秧現場會暨技術培訓會。各縣乃至各示范點均開展育秧技術、管理技術和機插秧技術培訓,手把手的教農民育插秧。10年來,全市培訓人數超過10萬人次,實現了我要農民干到農民自愿干,單家獨戶干到農機專業合作社、種業大戶、種業公司規?;a的轉變。
二、找準農機、農藝結合點,突破育秧技術難關
機械化插秧是13-18cm標準化的小苗淺栽,農機部門通過幾年的探索,總結出幾種育秧經驗,一是適合規?;a的工廠化大棚育秧、半旱式育秧;二是適合散戶生產的旱地育秧、半旱式育秧。特別是自2010年機構改革以來,農機、農業部門合并辦公,工作可以統一調度,項目實行捆綁實施,水稻高產創建項目用機械化育插秧方式實施,農機農藝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并且,為了提高育苗質量和滿足作物茬口對接時間要求,近年來,又探索了毯缽育苗、基質育苗,育苗方法更加簡便,秧苗質量更加健壯、均勻。
三、加強機插技術力量培訓
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培訓分成兩部分:一是培訓機手,二是培訓示范農戶。遵義市幾年的現場示范和技術培訓會,為縣級培訓了一大批技術骨干,作為田間指導的師資力量,只要是有責任心的,基本上都能指導、解決田間作業問題。另外,購插秧機時,經銷商要對機手進行操作技術培訓,并負責維修服務。實施初期,在育秧方面,每個試點縣都安排技術人員親自示范,帶著農民干。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扶持范圍
為了加快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從2006年起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購機補貼優先滿足插秧機;二是各級財政對購插秧機實施累加補貼;三是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項目中,項目資金累加補貼插秧機、秧盤,增強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的裝備力量;在技術上,通過現場培訓與對外交流方式對合作社重點幫扶?,F在,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應用主要靠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種植大戶、種業公司,進行規?;?、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機具的利用率,達到用戶和機手雙贏。這些服務組織一方面為自己的基地服務,如遵義縣卓豪種業合作社、湄潭建華農機專業合作社;另一方面,對外展開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包干服務,如遵義縣潤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綏陽縣小輝農機專業合作社等。
但是,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普及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一是有機無路走的現象存在;二是田塊分割細碎,機械化作業效率不高。在沒有解決好機具的行走道路之前,要使機械化插技術普及存在一定難度,“十三?五”預期目標是100萬畝水稻實現機插和全程機械化。
2015年8月16日
(聯系人:楊昌榮,聯系電話:13985219873)
抄送:市政府辦建議提案辦理科,市政協提案委。
遵義市農業委員會辦公室 2015年8月16日印發
共印 5 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