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農提復字〔2016〕4號 簽發人:陳國橋
遵義市農業委員會對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
第45083號委員提案的答復
農工黨遵義市委:
貴委提出的關于《對“發展生產脫貧”工作的建議》的提案收悉。感謝貴委對我市扶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貴委在提案中指出了我市發展生產脫貧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制約因素,并針對性地就如何結合實際,讓發展生產這一舉措在消除貧困中發揮根本性作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委收到提案后,會同扶貧、供銷社、旅發委、交通局、教育局、人社局、財政局、市政府金融辦等有關單位認真研究,并結合當前我們正在開展脫貧攻堅行動抓好落實。
“發展生產脫貧”是中央提出的“五個一批”脫貧舉措之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結合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黔黨發〔2015〕21號),市委、市政府也結合我市實際《關于堅決打印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明確大力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項行動”。其中,“十項行動”之一的“實施產業扶貧行動”即是“發展生產脫貧”的主要內容。
首先,向貴委匯報一下我市發展生產扶貧的簡要情況。近年來,我市堅持扶產業就是扶根本的要求和消除貧困的根本手段。我們緊緊圍繞省確定的“十大扶貧產業”,結合我市“八大農業產業”的推進,立足全市各大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域特點和市場前景,因地制宜確定了“中部蔬菜(中東部為辣椒),鮮果產業帶;西部竹業、高粱產業帶;東部茶糧煙果產業帶;北部中藥材、草地畜牧業產業帶”的產業扶貧布局。
近五年來,全市產業扶貧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9.74億元,占全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總額26.47億元的36.8%,超過三分之一,切實把發展產業作為扶貧的根本手段。我們主要發展的扶貧產業情況為:一是發展了核桃產業72.8萬畝,覆蓋全市14個縣(市、區)的154個鎮(鄉)、690個村、118247戶農戶,其中貧困村420個,貧困戶56643戶,目前大部門核桃已經開始掛果。二是草地畜牧業(主要品種為牛、羊、禽類),目前產值達到達到12.97億元,覆蓋了10個縣(市)的145個鎮(鄉)、585個村、16242戶農戶,其中貧困村375個,貧困戶12892戶。三是發展了中藥材產業10.51萬畝,覆蓋9個縣(市)的74個鎮(鄉)、203個村、26332戶農戶,其中貧困村134個,貧困戶14537戶。四是發展了蔬菜產業3.17萬畝,示范帶動面積4.4萬畝,覆蓋了11個縣(市、區)的的44個鎮(鄉)、73個村、25567戶農戶,其中貧困村32個,貧困戶7962戶。五是發展了優質茶葉10.69萬畝,覆蓋8個縣(市)的39個鎮(鄉)、100個村、21034戶農戶,其中貧困村69個,貧困戶9807戶。六是發展了精品水果6.9萬畝,覆蓋10個縣(區、市)的45個鎮(鄉)、98個村、70580戶農戶,其中貧困村51個,貧困戶13044戶。七是發展了脫毒馬鈴薯14.49萬畝,覆蓋12個縣(區、市)的64個鎮(鄉)、195個村、51927戶農戶,其中貧困村120個,貧困戶20064戶。八是發展了油茶產業4.04萬畝,覆蓋4個縣的11個鎮(鄉)、42個村、5758戶農戶,其中貧困村27個,貧困戶4250戶。
通過近年來的產業扶貧工作,全市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基本形成,同時培育發展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02家,扶貧龍頭企業達3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207個,形成了道真藥業園區、正安吉他產業園區、務川綠色食品工業園區等一批貧困縣特色產業園區,培育了赤水石斛、桐梓方竹筍、務川山羊、湄潭和鳳岡茶葉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貧困群眾收入快速增長,通過實施“雨露計劃”、“陽光工程”提升就業技能、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等多措并舉,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貧困鄉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157元,少數民族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857元。實現習水、正安、務川、道真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111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6.65萬人。全市貧困鄉鎮從116個減少到5個,貧困村871個減少到645個,貧困人口從162.48萬人減少到55.8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4.3%下降到8.3%。
總體看,我市的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經濟和歷史等客觀因素影響,邊遠貧困地區基礎條件滯后,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基礎設施滯后阻礙產業發展,我市現有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大婁山脈一線,這些地方自然條件惡劣,嚴重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比如龍頭帶動力弱使產業發展風險大,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經營模式和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影響,產業發展存在組織化程度低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的“雙重”壓力,致使產業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存在有資源缺規模、有產業缺龍頭、有產品缺品牌、有資金缺項目、有項目缺技術的“五有五缺”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貧困地區產業的發展壯大。比如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了產業發展,一方面由于貧困地區發展空間小、致富門路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出現不少良田好土撂荒和棄耕,導致貧困地區的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發展扶貧產業人力資源緊缺的矛盾日益尖銳;另一方面貧困人口素質相對低,長期制約著貧困地區農業機械化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今年以來,我們結合貴委提出了發展生產的建議,進一步加強了產業扶貧的工作力度,進一步改善扶貧方式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關于“切實做到精準施策,實現全覆蓋”的建議
今年以來,我們針對目前的貧困實際情況,即:全市有5個貧困鄉鎮未摘帽,645個貧困村未出列,55.83萬貧困人口未脫貧。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7年消除絕對貧困,實現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我們制定了推進脫貧攻堅“三步走”發展戰略和“35669”行動計劃,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主戰場,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扎實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一)精準編制產業扶貧規劃和作戰圖。做好產業扶貧,首要就是要根據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結合市場需求,按照“什么賺錢種什么、什么賺錢養什么”的原則,科學規劃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將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其次,就是要努力培訓發展一批種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優勢產業村,逐步形成產業鏈條、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逐步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今年,我們組織編制出臺了《遵義市農業產業扶貧規劃》,制作了全市農業產業脫貧攻堅“作戰圖”,切實加強對各地農業產業扶貧工作的指導。根據“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針對645個貧困村和產業扶貧類人口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指導每個貧困鄉鎮、貧困村結合實際確定2—3個扶貧產業,我們針對貧困地區交通、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足的實際,重點規劃發展了馬鈴薯、核桃、中藥材以及苦蕎、蕓豆以及養雞等技術難度不大、農產品耐儲藏、易運輸的產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覆蓋到50%的貧困鄉鎮、70%的貧困村和80%的貧困人口。
(二)精準謀劃幫扶貧困攻堅。市委、市政府籌建了完善的“雙組長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和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共同統籌做好脫貧攻堅各項組織協調工作。市四家班子分別掛幫包保4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縣,市領導重點掛幫包保39個貧困鄉鎮,市縣兩級機關單位包干幫扶未出列645個貧困村(市級包保196個村、縣級包保449個)。統籌開展集團扶貧、定點扶貧、對口扶貧、遍訪扶貧、小康駐村扶貧、園區扶貧、金融扶貧、非公企業組團扶貧等“八大扶貧”,積極構建縱橫交錯、層層聯系、環環相扣的責任鏈、任務鏈,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人大政協支持監督、部門參與齊抓共管的脫貧攻堅新格局。
(三)精準對標扶貧,確保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精準配置到貧困戶身上。我們結合現有5個貧困鄉鎮、645個貧困村、55.83萬貧困人口,把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精準配置到貧困戶身上。實行產業發展扶持到村到戶,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戶,確保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按照“33112”比例用于產業發展、合作社建設、扶貧貼息、扶貧培訓、公益設施建設。今年1至6月,全市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64億元,實施財政扶貧項目544個,預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3萬人,占年度目標任務的51%。
(四)建立權責統一工作機制。扶貧項目、資金都在貧困地區的一線進行落實,為確保一線工作有效開展,我們建立最嚴格的“一把手”責任制、目標責任制、考核問責制“三個制度”。出臺了《貧困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辦法》,推進考核向基層延伸,實行市考核貧困鄉鎮、縣考核貧困村的分級考核和排名制度。此外,我們還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舉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能,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脫貧攻堅“十項行動”,積極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格局,著力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
二、關于“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的建議
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和產業產生更好的效益,離不開全市整體農業產業化、規?;?、標準化的有力推進。正如貴委指出的“要跳出貧困治貧困、拔窮要拔根”的思想,
(一)推行板塊經濟。在這方面,今年我們正在按照農業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計發〔2016〕59號)精神,結合全市645個貧困村,以村為單元,以產業為依托,每個村結合實際發展1—2個主導產業,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帶動載體,包括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將重點產業與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對接,根據各方意愿,確定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和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對人、人對產業,實現貧困地區“一村一品”產業推進。當前正在組織各縣(市、區)編制各自的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專項規劃,目前已經有8個縣(市、區)完成了規劃。
(二)完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自2015年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中辦發〔2014〕61號)精神,切實加大了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力度,這是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有序健康流轉的先決條件。截至目前,我市共計完成20.3萬戶156萬畝耕地實測(指界勾圖)。同時,結合我市農業發展實際,制定出臺了《遵義市推動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辦法(試行)》,針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土地流轉獎補的帶動政策,即:根據流轉土地面積按照市、縣各一半300/畝進行獎補。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約180萬畝,農業規?;洜I不斷發展。我們不斷創新探索“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等利益共享模式,帶動周邊農戶以及村集體的形式加入發展產業、帶動生產。目前,全市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4924個(貧困地區1000余個),覆蓋了90%貧困鄉鎮、70%貧困村。登記認定家庭農場699個,發展專業大戶1886戶、農村經紀人2260個。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探索農業產業價格補償機制。為切實鼓勵特色農業、規模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生態、有機、特色種養業產品及一定規模的種養業進行補貼等優惠政策。在這個方面,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業等充實農業生產主體的發展。比如:針對林副產品加工、花卉苗木和林下種養殖等各類林業經濟組織,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可按項目申報程序,享受到3200萬元/年的補助。比如:承受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土地使用權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的,可以免征契稅。
三、關于“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的建議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增加收入離不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帶動。在產業扶貧過程中,我們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了一大批農產品加工企業,我們大力培育申報發展了一批相對有實力的龍頭企業。我們針對融資難的問題,以農村“特惠貸”為抓手,拓展涉農金融服務,大膽投放貸款,鼓勵村、組發展農副土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目前,全市各銀行業機構正在積極做好涉農金融服務。一是開發涉農金融產品,今年以來已累計投放“特惠貸”、“小微貸”、“惠農貸”等93.51億元。二是做好支農扶貧類專項貸款,今年以來已累計投放30億元的支農扶貧貸款。我們下步將積極協調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以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為導向,進一步做好涉農金融服務,增加涉農貸款投放,帶動農副土畜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市市級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達到400余家,加工總產值297億元,吸納解決就業2.5萬人,帶動農戶131.55萬戶。今年,我委幫助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了2016年省級鄉鎮企業發展扶持資金,向省農委推薦上報了29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申報名單。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總產值達18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9%。
此外,市扶貧部門針對扶貧效果好的龍頭企業進行評選,評選出了325家扶貧龍頭企業。我們規劃到2017年,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達600家、扶貧龍頭企業達400家,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增收;到2020年,培育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達8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0家。
四、關于“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的建議
貧困地區發展生產脫貧,不光是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更重要的是如何拓寬銷售渠道,使農產品能夠賣得出去,達到增收的目的。針對農產品銷售問題,我們主要抓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創建品牌。近年來全市成功創建了湄潭翠芽、蘭馨、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4件馳名商標,使用品牌企業達到272家,湄潭翠芽、遵義紅、鳳岡鋅硒茶榮獲“百年世博名茶金獎”,遵義獲得了“中國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赤水金釵石斛、綏陽金銀花、茅貢大粒香、鳳欣米,辣椒蔬菜有貴三紅、貴辣、大婁山等知名品牌逐步深入人心。今年,我市組織積極申報,全市有18家企業農產品獲“2015年貴州省名牌產品”稱號,30家企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100張優強品牌”,29個農業品牌獲“2015—2016年度貴州生態農業優秀品牌”。
(二)在大城市開設展銷中心。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開設展銷中心,在北京馬連道建立了“遵義紅”茶城茶莊,今年上半年就完成銷售額2855萬元,同比增長96.8%,農產品推介銷售的效果顯著。
(三)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全國各類展會。近年來,我們先后組織我市農產品生產企業在北京、上海、重慶、貴陽、河南等地參加了展銷會、博覽會、農交會。今年,先后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了重慶2016第十五屆中國西部(重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阿里巴巴?貴州(貴陽)年貨節、“2016上海新春大聯展”等展會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助推“農貨出山”。由市供銷社牽頭,借助淘寶、京東、供銷E家、貴農網、郵樂購等成熟的第三方銷售平臺構建起了農產品銷售網絡,市級建立了“淘寶?特色中國?遵義館”、“京東特產中國?遵義館”等平臺,各縣(市、區)也紛紛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開館。截止目前,全市建立了縣級電子商務公司4個、電子商務平臺12個,建設農村電商服務運營中心12個,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194余個、農村電商協會1個,優先扶持貧困鄉鎮和貧困村進行建立,助推農業產業扶貧。全市完成農村電商銷售額15996萬元,有力助推了我市農產品的銷售。
同時,大力實施貧困農民社員培訓工程,市供銷社協調對接成立了遵義市農村電子商務創業培訓中心,以培養本地農村電商人才為宗旨,先后開展電商創業培訓班、電商知識普及班等30余場,培訓電商1200余人次。今年6月29日,啟動了“遵義市精準扶貧貧困村致富帶頭人電商創業培訓”,此次培訓是我市推進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對2016年計劃脫貧退出的300個貧困村中選拔出來的致富帶頭人、村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等開展培訓,加快培育一批“互聯網+”扶貧新模式的電商技能人才,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前開展培訓6期,培訓人員300多人。
(五)積極探索農村客運定期開通運營班線工程。2014年市交通局印發了《關于印發推動農村客運發展提升農村客運服務水平工作方案的通知》(遵市運管發〔2014〕147號),今年3月份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客運發展工作的通知》,對農村客運加快發展,促進貧困地區和農村交通發展,明確:一是2016年全市農村客運行政村通達率至少要達到96%;二是明確了開通方式,要求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大力推動區域化經營,結合農村市場實際開通隔日班、趕場班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客運班車,充分滿足群眾出行需求。
各地按照要求積極開展了農村客運發展工作,在綏陽縣實現了全縣的公司化、區域化經營,并且已開通了趕場班車。在余慶縣,根據各鄉鎮、村趕場情況靈活調度車輛滿足群眾需要,并且開開通了周五、周日農村學生接送班車。其余各縣(市、區)也紛紛開展試點工作,在不同的范圍均取得成效。
五、關于“縱深推進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議
全面推行農業保險,有助于降低群眾因災返貧的風險。今年以來,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通知》(黔府辦發〔2016〕17號),省政府金融辦、省財政廳、省農委等6家單位共同出臺了《貴州省2016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黔府金發〔2016〕6號),對做好全省農業保險工作作出了統一部署。今年以來,市政府金融辦牽頭召開了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會,對2016年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目標和任務作了具體安排,要求2016年全市力爭水稻投保率超過60%,公益林投保率超過80%,能繁母豬、玉米、育肥豬等其他主要中央財政保費補貼險種投保率達到50%的任務目標。同時,要求各縣(市、區)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開展地方特色優勢農、林、牛、羊、茶葉、水果、藥材、辣椒、高粱等保險,探索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將傳統承保自然風險和意外事故的損失保險向保市場風險的價格保險拓展。
此外,全市成立了辣椒種植保險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遵義縣、綏陽縣、新蒲新區開展2016年辣椒種植保險試點工作,試點成功即可在全市進行推廣。
六、關于“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的建議
扶貧先扶智。根據貴委提出了建議,我們著力在提高農民和內驅動力上著力,大力實施“技能興遵”培訓項目全面帶動農民素質提升。今年市人社局牽頭印發了《關于全面做好“技能興遵”培訓項目推進精準扶貧有關工作的通知》(遵市人社通〔2016〕4號),實施新一輪“技能興遵”培訓。圍繞工業、酒、茶產業、婦女手工業、服務業、信息產業和電子商務、大數據等重點行業、產業,精準制定全年培訓項目30個,采用項目推進的方式實施職業培訓,做到“一縣一特”,將培訓服務到具體的企業或產業,將培訓資源大幅度向農村勞動力特別是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家庭勞動力傾斜,全方位、多途徑、有計劃地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免費開展技能培訓。目前,全市累計培訓了8504人,其中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家庭勞動力培訓1236人,培訓后實現就業4615人。通過“技能興遵”培訓項目的全面帶動,全市實現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0197人,其中,農村戶籍培訓7538人,企業新錄用人員崗前培訓1357人,互聯網+創業培訓996人,SYB創業培訓2220人。
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地方職校等載體對農戶開展勞動技能、種養技術、市場信息培訓和宣傳,全面提升農民素質。我市27所職業院校利用職校師資、設備、實訓條件等資源,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實用技能培訓?!笆濉逼陂g,全市職業院校累計完成5萬人次的農村實用技能培訓。在“十三五”時期,全市將進一步加大職教扶貧、技能扶貧工作力度,實施貧困家庭“一戶一人”培訓計劃,完成10萬人以上的實用技能培訓。
市農委牽頭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5年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培訓農民19.2萬人次。2016年至今完成了培訓5309人,其中:生產經營型2130人、專業技能型2011人、社會服務型1190人。
自去年以來,中央、省、市以及地方都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進一步加大了扶貧工作力度,“發展生產脫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下步工作中,我們將圍繞著力解決好“種什么”、“誰來種”、“怎么種”、“怎么賣”幾個重點問題,切實推動貧困地區產業可持續發展。
再次感謝貴委對我市扶貧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2016年8月9日
(公開發布)
(聯系人:張正雄;聯系電話:23139606)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