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
黃大燦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我市茶葉生產加工質量安全和品牌建設的建議》已收悉。感謝其對我市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現就建議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大力實施“質量興茶”戰略
1、加快茶葉生產市場準入工作。據我們了解,目前全國只有如北京等部分城市實施了茶葉市場準入制度,我省我市還沒有開展實行茶葉市場準入這項工作。茶葉市場準入涉及范圍大、經營模式不同等,情況比較復雜。區域涵蓋市、縣、鄉(鎮)、村等范圍,經營涵蓋直銷、代銷、連鎖、網絡等模式。開展這項工作,需要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把無公害茶產品納入市場準入的最低標準,由工商、稅務、食品藥品、質檢、農業等多部門的密切配合,才能更有效開展和做好這項工作。為此,我們將積極向市政府建言獻策,與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制定一套茶葉市場準入方案,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這一目標。
2、積極推進生產組織方式轉變。我市現有茶園基地206萬畝,其中農戶茶園占80%以上,涉及農戶26.6萬戶。近年來,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開展茶葉技術培訓和資料宣傳,指導農戶科學用藥、科學用肥,并隨著農戶在生產意識和經濟意識上的提高,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兩個轉變,一是由過去單一施用化肥(尿素)向有機肥、茶葉專用肥、復合肥方式轉變,二是過去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向物理防治(殺蟲燈、粘蟲板)、機械防治(采摘、修剪)、生物防治,以及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的“綠色防控”方式轉變。在組織方式上形成了“3+1”模式,一是企業自產自銷、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三種成功模式,二是農戶自管自銷模式。前一種生產組織方式基本實現了“五統一”(管理、物資、時間、采摘、收購),生產組織方式科學有效。農戶自管自銷模式在我市還占有較高比例,尤其在偏遠和基礎比較落后區域,茶葉生產的組織方式有待提高和轉變。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取得的經驗和成效,使茶葉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得到提升和轉變。一是各縣在鎮(鄉)或村已開展了茶樹栽培及管護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土壤肥培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發放茶葉病蟲害和農藥使用清單手冊資料進行宣傳。二是縣(鄉鎮)技術干部,甚至個別鄉鎮聘請技術輔導員,開展和指導農戶進行科學施肥、科學防治的服務工作。三是通過采用村民(村民組)自治辦法,有效推動了組織方式的轉變。如鳳岡縣田壩村茶園面積達3萬余畝,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組織方式取得很好效果。四是通過項目扶持措施,把千家萬戶的茶園組織起來,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水平和能力。如湄潭縣茶產業發展中心組織湄江鎮等9個鄉鎮的18家企業的2016年流轉茶園示范基地2.0萬余畝進行統防統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大力推進標準化工程。過去,在茶產業處于大發展時期,對推進茶葉標準化建設進程比較緩慢,截止2013年止,全市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園認證面積僅達約15萬畝,占總面積的9%。隨著市場消費對茶葉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我省出臺了“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政策,并大力開展茶葉的“三品一標”工作,為我市加快推進茶葉的標準化建設提供了發展機遇,通過三年來的努力,全市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茶園認證面積達到125萬畝,占總面積的60.6%,實現了茶園標準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今年,通過再加大對茶園標準認證工作力度,到明年我市投產茶園將達到100%全覆蓋。
在茶葉加工方面,在改善加工廠設施,增加標準化清潔化加工設備的前提下,除了按照企業自身標準生產外,我市主要以“湄潭翠芽、遵義紅、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余慶小葉苦丁茶”五大品牌標準體系為載體,并通過對五大品牌標準、生產規程和技術規程的不斷完善、改進、提升,分區域在我市六縣對近600家茶葉企業開展了茶葉標準化建設的貫標工作,規模企業貫標覆蓋率達100%,投產茶園輻射面積達到80%,五大品牌產品占總產量的60%以上,產值占總產值84%,強有力推動了茶葉的標準化建設進程。
4.加強檢驗檢測平臺建設,加大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隨著我市茶園基地從27.5萬畝發展到206萬畝,農戶擁有茶園面積的不斷增大,茶青交易市場的建設運營,茶葉加工企業(小作坊加工)的劇增,這對我市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茶葉質量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得到了各級黨政及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經廣泛調研和意見征求,通過積極爭取支持、開展項目申報、整合資源,在我市及六縣分別建立了茶青(茶葉)檢驗檢測平臺,加大了對茶葉農資市場監督管理及廣泛宣傳力度。主要體現在:①對企業自產自銷、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生產模式的企業,采取茶青農殘速測備案督查方式,從源頭上加強了對茶青農殘檢測的把關工作;②在六縣建設的茶青交易市場,建立了茶青農殘速測備案督查制度,采取隨機抽樣速檢、收購方和農戶自愿送檢的方法。對發現的問題,通過縣(鄉鎮)政府和部門,以及村規民約進行處理;③在市農委專門設立了“遵義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專職部門,每年到六個茶葉縣隨機抽取茶青樣本進行檢驗檢測,了解掌握我市茶葉質量安全情況,為政府和部門提供決策依據;④通過多年爭取,“貴州省茶葉及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于2013年在遵義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落戶運營,為貴州及周邊省份茶及茶產品檢驗檢測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2015年,國家茶及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遵義)通過專家組驗收,成為國內有資源的6個茶葉檢測中心之一,極大地方便了我市茶及茶產品的檢測。⑤為加大茶葉的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力度,通過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和農業執法支隊密切配合,每年定期不定期對農資市場、農資經營戶、茶葉加工企業在農資種類、時效、農資臺賬、庫房物資等方面進行督促檢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強制性整改或處罰。
通過檢驗檢測平臺的搭建運營和加強茶葉質量安全監管工作,2016年全市茶青農殘檢測(市、縣抽檢及企業自檢)達到24325個,茶葉農殘檢測(省、市、縣抽檢及企業送檢)達到982個,涉茶農資監督檢查(省、市、縣及鄉鎮)737人次,開展茶葉質量安全知識培訓和宣傳達34400人次(份),五大品牌標準企業貫標工作達30880人次。通過一系列措施工作開展,有力地提高了茶葉的質量安全意識、操作技能和水平,為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提供了堅強保障。
二、推進“品牌興茶”戰略
1.大力培育名牌產品。在我市大發展時期,企業品牌呈現“品牌多、數量少、品種雜、市場亂”現象,“遵義茶”一時成為別人的“嫁衣裳”口頭語。隨著產業發展,我市先后推出了“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遵義紅、正安白茶、余慶小葉苦丁茶”公共品牌。全市以圍繞五大品牌大力開展推介宣傳,通過成功舉辦和組織參與各類茶博會、茶業論壇、品茗會、斗茶會等活動;組織參加“中茶杯”、“中綠杯”名優茶評比活動;在中央電視頻道、省市縣電視頻道、報紙報刊、網絡渠道等媒體進行了一系列的廣泛宣傳報道;在我省高速路、旅游集聚等地設置品牌廣告牌,在全國綠茶消費區、專業批發市場開設旗艦店、連鎖店、代銷店銷售宣傳,使用網絡渠道開展網絡銷售、代購代銷業務。通過這一系列的廣泛宣傳推介措施,五大品牌獲得不同層面的各類獎項殊榮,大大提高了五大品牌的知曉度、美譽度、知名度。通過十年不懈努力,“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遵義紅”突顯出來,根據2016年全國茶葉公共品牌價值評估,分別達到了18余億元、13余億元、13余億元。其中“湄潭翠芽、遵義紅”于2014年被納入《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黔府辦[2014]19號)文件中的“三綠一紅”公眾品牌之中進行集聚打造,三個品牌2015年均獲米蘭“世博百年中國名茶金獎”。雖然我市在品牌打造上已經具備了一些基礎和條件,要把這些品牌培育打造成名牌,還需要對品牌進行整合,采取現代科技技術與手段,需要通過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培育打造出名牌產品。
2.加快茶葉品牌整合。我市如果按照五大品牌集中進行打造,由于品牌數量較多,加上這些品牌受區域、規模、產量、產值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勢必會制約這些品牌的發展,將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端分散和資源浪費。2016年,市人民政府為加快遵義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結合我市茶產業發展需要,經研究同意,提出并決定將“遵義紅”、“遵義綠”作為全市茶葉公用品牌進行統一管理,積聚力量統一宣傳打造,并于2017年被納入市政府重點工作責任分工及推進計劃任務。目前兩個品牌工作推進主要體現:①從2017年元月起,“遵義紅”品牌轉讓工作已委托第三方機構按照有關法律和程序要求,已向國家商標局辦理“遵義紅”商標地址和持有單位的變更登記申請;待批復通過后,經完善有關程序和手續后,向國家商標局申請“遵義紅”商標證書的補證手續工作;經辦理轉讓公證后,最后向國家商標局遞交“遵義紅”商標轉讓申請。②“遵義綠”品牌工作由市政府批復給鳳岡縣政府進行運作,目前已完成了“遵義綠”綠茶商標注冊、“遵義綠”綠茶標準體系、包裝及logo設計等工作。下一步將按照有關法律及程序要求,辦理相關轉讓公正及商標轉讓工作。通過品牌整合,“遵義紅”、“遵義綠”將作為我市市級公共品牌進行集中打造宣傳,借助“遵義”這個品牌效應,凸顯遵義紅茶、遵義綠茶產品特色,實現做大茶葉品牌做強茶葉產業的目標。
三、加強工作規劃、政策扶持和引導
為加快推動我市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跨越發展需要,根據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五規劃發展綱要及編制實施方案的要求,在總結我市茶產業十二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遵義市“十三五”茶產業專題規劃》(2016-2020年)。規劃目標:到2020年,投產茶園200萬畝以上,茶葉總產量達15萬噸,產值130億元,茶業綜合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全市加工企業集群達到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15萬噸以上;全面打造2-3個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及知名品牌,力爭1-2個企業包裝上市。制定以“市場主導,企業帶動,政府推動”為原則,重點以茶園標準化建設、生態茶園建設、茶葉加工建設、市場與品牌宣傳建設等項目為抓手,通過向中央和省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大招商引資、投融資工作力度,增加市級和縣級茶產業財政項目配套預算資金,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確保這一目標任務的按期完成。
最后,再次感謝黃大燦代表對我市茶產業的關心和支持,我們將不斷努力工作,做好我市茶產業工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