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遵義市委:
貴委委員在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建議》(以下簡稱提案)已收悉,感謝貴委委員對我市農業農村環境建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一、關于對化肥和農藥施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我市是一個農業大市,據遵義市統計年鑒顯示,近三年來耕地面積保有量始終保持在1260萬畝以上(如果算上復墾指數,將超過1800萬畝)。糧食產量保持在310萬噸左右,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1/4強。為確保農業供給制結構性改革和必要的糧食自給率以及農產品安全,農業生產必要的化肥和農藥使用不可或缺。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化肥農藥的使用對提高農作物產量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造成一定的農業面源污染。一是化肥使用基本現狀:根據遵義市統計年鑒和貴州省統計年鑒,2016年遵義市耕地面積為84.31萬公頃,合計1264.65萬畝,化肥用量21258.76噸。按照耕地面積計算后化肥用量為16.81kg/畝。同期全國耕地面積為20.25億畝,全國化肥平均使用量21.90kg/畝。兩者相比較:遵義市畝均化肥用量為全國畝均使用量的81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農藥使用現狀:2016年統計數據:遵義市耕地面積為84.31萬公頃,合計1264.65萬畝,農藥用量為3680噸。按照耕地面積計算后農藥用量為0.29099公斤/畝,當年全國平均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為0. 8805公斤/畝,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實施化肥、農藥減量控污行動的主要工作開展及成效。我市近年來對化肥和農藥施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高度重視,通過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實施農業面源的污染綜合防治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著力化肥減量行動。一是積極爭取耕地休耕項目。2017年全國耕地休耕項目200萬畝,其中貴州省20萬畝,占全國的10%。我市向省農委積極爭取計劃實施8萬畝,最后省農委批復給我市5萬畝,占全省總量的25%。項目實施規劃已經完成,正上報省農委批復。按照2016年耕地每畝施用化肥16.81公斤/畝計算,4萬畝耕地每年可以減少化肥用量840.5噸。休耕通過種植有機肥,不斷培肥土壤,提高土壤養分,今后的耕種中也能減少化肥的用量。二是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我市近三年來每年安排夏季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60萬畝,秋季作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250萬畝,總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410萬畝。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技術,推廣配方肥、專用肥、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逐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可減少化肥使用量,按照每畝減少2公斤化肥計算,410萬畝可減少不合理施用化肥8200噸。三是積極推廣綠肥種植。我市每年推廣綠肥種植面積60萬畝,按照平均每畝生產綠肥1000kg,可減少化肥用量6kg以上,60萬畝可以減少化肥用量3600噸。四是引導廣大農戶秸稈還田。農作物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重要的有機肥源。按照平均每畝還田300kg秸稈,每畝地可以減少化肥用量3kg,全市秸稈還田面積390.23萬畝,可以減少化肥施用1.17萬噸。五是推廣施用有機肥。引導農民積極施用農家肥、畜禽糞便以及商品有機肥。根據調查數據,平均每畝按施用商品有機肥30kg計算,每畝可以減少化肥用量1.5kg左右。全市推廣有機肥施用面積800萬畝,減少化肥用量1.2萬噸。
2.著力農藥減量行動。一是圍繞主要作物重大病蟲,大力實施綠色防控。2016年,我市共創建水稻、茶葉、辣椒等作物綠色防控示范樣板16個,其中:水稻示范點10個,茶葉示范點4個,辣椒示范點2個,安裝應用太陽能殺蟲燈2600余臺,性誘捕器1560余套,有效控害面積19.842萬畝,安裝使用色板,有效控害面積8.5萬畝。在茶葉優勢區開展的“燈誘、色誘、性誘、食誘+天敵控制+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控模式和在設施蔬菜開展的“防蟲網物理阻隔+燈誘、性誘、色誘+植物免疫誘抗+生物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控模式已逐步被園區和種植大戶接受。2017年,全市已建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示范點32個,防控示范面積29700畝。其中:水稻防控示范點7個,示范面積6900畝。全方位、多層次地帶動植保新技術、新成果和新產品的推廣與應用。二是創新服務方式,推動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推進。充分發揮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作用,利用統防統治服務組織網絡、技術、資金優勢,引導特色種植基地、農業園區、種植大戶、農民共同參與,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實施殺蟲燈、色板、信息素等綠色防控技術,提高了綠色防控技術到位率和防控效果。三是項目帶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快速發展。從2014年以來,通過連續3年實施重大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項目、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示范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357萬元,購買植保機械和扶持植保服務組織,快速提升了全市統防統治裝備水平和作業效率。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種類型的專業化服務組織95個,從業人員1000余人,擁有大中型植保機械200余臺,日作業能力30000畝。2016年共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92.46萬畝次,其中水稻45.53萬畝次,玉米10.32萬畝次,茶葉17.68萬畝次,蔬菜16.35萬畝次,中藥材2.58萬畝。
下一步,我市將根據中央、省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文件精神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遵義市“治污治水·潔凈家園”五年攻堅行動方案》,
結合我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實際,不斷強化措施,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通過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確保到2020年全市化肥和農藥使用實現零增長和科學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目標。
二、關于農膜過量使用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的問題。
(一)關于我市廢棄農膜利用現狀。遵義市近兩年農用塑料薄膜用量為0.897 kg /畝,比貴州省平均水平(0.725kg/畝)高0.172kg/畝,但比全國平均水平(1.140kg/畝)低0.554kg/畝。使用量大的是煙草種植、蔬菜(辣椒)種植和塑料大棚等。
(二)廢棄農膜回收利用情況。一是加大宣傳,通過不同的方式、渠道向農業生產者宣傳廢棄農膜的危害,回收的好處和基本政策,讓農業生產者逐步形成廢棄農膜回收利用思想意識。二是將應用可降解地膜列入主要推廣技術范圍,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廣。三是加大在烤煙、蔬菜、馬鈴薯等大田作物開展農田殘膜回收示范。在煙草等設施農業重點區域開展廢舊薄膜回收行動,不斷擴大廢棄農膜回收利用試點范圍,建立健全廢棄農膜回收儲運和綜合利用網絡。四是不斷加大市縣財政對廢棄農膜回收利用的扶持力度。2016年,遵義市人民政府列支300萬元資金用于農村面源污染治理(農地膜回收利用項目),在務川縣、正安縣、鳳岡縣、道真縣、綏陽縣、桐梓縣建設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廠,加大對廢棄農膜的回收利用。播州區和湄潭縣縣級財政投資建設的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廠已經開始對廢舊農膜進行回收加工。今年我市制定了《遵義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遵府辦發〔2017〕45號),方案明確將逐年加大對農膜回收利用的財政支持力度,到2020年,我市農膜回收利用率將超過90%,基本解決農膜污染的問題。
三、關于農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我市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問題一直高度重視,特別是2014年以來,我市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將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納入潔凈家園和清潔鄉村示范點創建工作內容逐年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效。從2015年開始,我市在原遵義縣松林鎮、湄潭縣洗馬鄉試點開展了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主要任務的“清潔鄉村文明行動”新型農村垃圾處理模式。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在公路沿線以及村民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修建垃圾收集設備(垃圾收集屋、收集箱等),定期向村民收取一定費用的垃圾處理費(每戶村民按照人均5-8元/月),以村小組為單位配備環境衛生宣傳監督員,教育引導村民及時清掃垃圾,清除雜物,清潔房屋,將垃圾放入垃圾收集屋。同時鄉鎮籌資購置封閉式垃圾收集車,定期對鄉村垃圾進行收集、轉運和處理。這在當前是一種較為可行的環境治理模式,通過向村民收取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用,既部分解決村級組織環境治理的經費難題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環境保護主人翁意識。
(二)工作開展情況:作為城鄉垃圾處理的市城管部門(市城管局),近年來通過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我市實際,建立了“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并在部分鄉鎮開展了試點。一是今年3月30日,市城管局下發了《遵義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攻堅工作方案》(遵城管發〔2017〕48號)和《遵義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指導意見》(遵城管發〔2017〕49號),指導各縣(市、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二是督促指導各縣(市、區)加快推進鄉鎮垃圾中轉設施建設,為“村收集”工作打下基礎。目前,赤水市鄉鎮垃圾中轉站已基本建成,習水縣已建成14座垃圾中轉站,正安縣已建成13座垃圾中轉站,綏陽縣已建成5座垃圾中轉站,湄潭縣、桐梓縣大部分鄉鎮安裝了環保式地埋桶。
(三)主要做法:一是采取PPP模式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例如:鳳岡縣將農村生活垃圾納入鳳岡縣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采取PPP模式進行建設,目前正在進行項目招投標;習水縣將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統與城鎮垃圾收運系統二期、邊遠鄉鎮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工程等打包,采取PPP模式一并實施,目前正在完善方案和可研。二是先試先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例如:南部新區以龍坑鎮八里社區等5個村(居)為試點,統一采購、統一實施,目前正在進行設備招投標;正安縣以和溪鎮馬鞍村為試點,目前正在完善文化墻、宣傳標語、收集設施擺放平臺等基礎設施。
下一步,我將按照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工作要求,以全面實施“治污治水·潔凈家園”五年攻堅行動計劃為契機,不斷完善工作方案,積極爭取和整合各類資源,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在2020年實現美麗鄉村垃圾收集處理全覆蓋。
四、關于砂石場(建筑石料場)污染環境治理的問題。
針對您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市環保和國土部門將從幾個方面強化對問題的治理。一是市環保局將進一步加大對砂石行業的監管,將轄區內砂石企業納入污染源監管范圍,按季度實施隨機抽查,對其環保手續的辦理、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等開展現場監察,同時結合各種專項整治行動強化監管,發現環境違法行為的一律依法查處。二是近年來,國土部門不斷加大對砂石土類礦山開發利用管理力度,自2014年以來在全市范圍內已關閉了數百家砂石土類礦山。同時,國土部門也在不斷提高砂石土類礦山的準入門檻,提高生產規模,新建礦山一律需國土、環保、安監等多部門聯合實地踏勘,在符合各部門相關規定的基礎上才能予以設立。對原有的砂石土礦山,凡是不符合要求的,采取整合、到期不再延續等手段予以關閉。目前,在各地正在編制的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中,設立了禁采區,在水源保護區、生態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其它禁止開采區域內,一律不允許進行砂石土開采,確保將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國土部門將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配合環保部門對砂石土礦山的環境問題管理,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一律不予以設立,已設置的砂石土類礦山,達不到環保要求的,不再進行延續并依法進行整合關閉,確保不對環境造成破壞。
五、關于農村變成縣城、鄉鎮舊城改造的建筑垃圾偷倒地,嚴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根據《遵義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試行)第五條規定,遵義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對全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各縣、區(市)城市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管委會)城市建筑垃圾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處置的核準及監管、建筑垃圾運輸管理及監管,依法查處違反建筑垃圾管理的行政違法行為。目前,市城管部門的工作重心主要對中心城區的建筑垃圾管理進行督促指導。
(二)近年來我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工作情況。一是積極探索渣土處置方法。為規范渣土處置,全市2014- 2015年建設了10余個規范的渣土場,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其納入十大工程項目?,F各縣(市、區)都在依照相關規定規劃渣土場的建設。2015年,省廳提出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為了推動此項工作,向全市下發了關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二是完善建筑渣土管理的法規。為了規范建筑渣土管理工作,2014年-2016年陸續出臺了《遵義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辦法》、《遵義市建筑渣土處置核準程序及渣土場建設標準指導意見》等文件并下發至各縣(市、區),為建筑渣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
(三)我市建筑垃圾處置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管理職責不明,建筑渣土私設亂倒。由于部門區(縣)渣土管理部門職責不明晰,工作體制不順,多數縣(市、區)的渣土處置沒有審批制度,監管力度不夠,存在隨意處置渣土的行為。二是渣土場建設滯后,消納能力缺口大。由于轄區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及審批制度不明晰等原因,導致新建渣土場的建設計劃推進緩慢,消納能力遠遠不夠,這也是造成偷倒亂倒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三是建筑渣土資源化利用是重點,也是難點。遵義市現在采用的是傳統的簡易堆置和填埋,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實現建筑渣土的循環利用具有重大意義。但這塊工作至今還是一片空白,政策、技術、資金都需要一步一步解決,實現建筑渣土的資源化利用仍需時日。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是理順體制,明確職責。根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139號)第三條規定,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環境衛生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住建、規劃、國土、環保、園林、安監等部門依據職責協助城管部門抓好渣土管理工作。要求各縣(市、區)根據這一規定,及時明確管理部門和管理職責,并加強協調溝通,建立健全渣土管理工作體制機制。二是嚴格核準,規范管理。要求各縣(市、區)建立建筑渣土管理相關工作制度,規范核準行為和審批制度,規范建筑渣土運輸處置行為、完善建筑渣土場技術規范,加強建設工地渣土消納管理,切實把建筑渣土的開挖、運輸、處置納入規范化、系統化監管。三是嚴格執法,強化監管。針對建筑渣土偷倒亂倒、隨意處置的行為加強監管力度,特別是加大對農村建筑垃圾偷倒的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實施嚴管重罰,逐步杜絕此類違規行為的發生。四是創新思路,長效管理。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的建筑渣土管理經驗,采取改革的辦法,市場的辦法,創新的辦法解決當前問題,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標準、規范和監管制度,健全完善建筑渣土的常態化、長效化管理,探索建筑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處置,使我市的建筑渣土管理走向規范化、精細化。
六是關于農村養殖場畜禽污染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養殖業是我市的一項農業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我市“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五大主導產業”的戰略決策,生態畜牧業即其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的生態畜牧產業已經漸成規模,并取得較好的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生豬出欄500頭以上規?;B殖場有224個,牛出欄100頭以上有26個,肉雞年出欄數10000羽以上有36個,蛋雞存欄數10000羽以上有78個,羊出欄500只以上有20個。2016年,我市畜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75億元。全市畜牧產業產值在全省的占比超過1/4。雖然畜牧產業發展成效明顯,不可否認的是,規?;笄蒺B殖污染也是我市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們通過科學規范養殖,實施規?;B殖場標準化創建,對規?;B殖場嚴格沼氣工程項目以及采用糞尿干濕分離后分開處理的方式對畜禽糞便實施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畜禽養殖場治污治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新路子。建設投運了有機肥料加工廠15家,年加工有機肥30萬噸,大中型及小型沼氣工程項目224座,池容量達33200立方米,畜禽糞便治污綜合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主要工作措施:一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控制養殖規模,優化整合畜禽分散飼養場(點),建設標準養殖小區,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準養區,主城區禁止飼養畜禽。嚴把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新的污染源產生。明確規定畜禽禁養區內嚴禁新建、擴建各類畜禽養殖場。非禁養區的畜禽養殖場建設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按規定標準辦理相應環評手續。新建、改擴建畜禽養殖場必須實行環評“三同時”制度,投入使用前應報環保部門,待農牧部門和環保部門共同對污染防治設施進行預先驗收。二是突出重點,狠抓沼氣化建設。根據實際,對規?;B殖場(養殖小區)常年存欄量在50頭以上(豬單位,下同)的養殖場配套實施沼氣工程項目:其中存欄量1000頭以下的養殖場建造50—300立方米常溫中小型沼氣工程項目;存欄1000頭以上養殖場建造300—1000立方米中溫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以及采用糞尿干濕分離后分開處理的方式對畜禽糞便實施綜合治理。三是不斷創新機制,努力探索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新格局。我們認真總結現有成功的各類沼氣技術和模式,不斷創新機制,進一步提高應用水平,努力探索沼氣工程良性循環治污的新格局。在治污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沼液、沼渣用作茶園、竹園、果園、糧田的有機肥料,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綜合利用率,建立生態型畜牧場或“綜合農業”系統,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資源,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和現代技術,實行無廢物和無污染生產。2015年以來,我們在原遵義縣、習水縣、正安縣以及湄鳳余等地,結合當地的農業產業布局和自然生態條件廣泛開展了畜禽糞便綜合治理良性循環的試點工作,形成了“豬一沼一茶”、“豬一沼一果(菜)”等以沼氣為紐帶的能源生態農業模式,形成“養殖一沼氣一種植”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新格局。四是加強畜禽污染的宣傳教育。結合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市工作開展,我們也在全市各地尤其是農村地區開展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宣傳教育,大力宣傳畜禽污染綜合治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提高畜禽養殖場從業人員的環境意識和管理水平,不斷引導畜禽養殖場走農牧結合的道路,對畜禽糞便進行綜合治理,不斷提高規?;笄蒺B殖污染綜合治理的水平,促進我市畜禽養殖健康可持續發展。
以上為我市近年來實施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農村環保工作的一些基本做法。下一步,我們將對貴委的建議進行再細化、再梳理、再分解。進一步整合相關資源、加強部門協作、強化工作力度,使我市的農業農村環保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再次感謝貴委對我市農業農村環境建設工作的關心與支持,并希望貴委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我市農業農村環境建設工作,共同推動我市農村環境持續向好。歡迎今后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專此回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