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建議》的提案收悉。感謝您對我市農業工作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我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客觀問題,比如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附加值少,科技支撐薄弱等等,并針對性地就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我委收到提案后,會同市直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并結合當前我們正在奮力推進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工程抓好落實。
首先,向您通報一下我市農業工作的簡要情況。“十三五”以來,我市明確提出發展遵義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遵義農業的發展方向和基本戰略。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深入貫徹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部署,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題主線,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全市農業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是農業主要指標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我市實現農業增加值385.5億元,同比增長5.7%,占全?。?860億元)的五分之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109元,同比增長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62元)近2000元。
二是遵義新形象更加彰顯。連續高標準承辦了“貴州茶一節一會”和“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中國蔬菜流通協會辣椒產業委員會”落戶遵義。遵義農業新形象更加彰顯,遵義農業發展成效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
三是農村改革亮點頻頻。全市土地確權工作完成進度80%,全市土地流轉面積200余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20%。全面開展了“三變”試點,涌現了諸如播州區“三變”+現代農業園區、鳳岡縣“土地流轉+‘三變’”創新土地流轉模式以及“三資轉換”等改革經驗。特別是湄潭縣首創的“確權定資產、確員定身份、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平臺定市場”的“四確五定”改革試點成果得到了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充分肯定,其做法被農業部編入《農村改革試點試驗調研報告選編》,并送中央領導同志審閱。
四是經營體系持續完善。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88000多個(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56家(國家級9家,省級12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82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1個、省級示范社24個、市級示范社183個;家庭農場886個,種養大戶近8萬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10萬畝。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增多,經營體系更加完善,“誰來種地”問題正在逐步破解。
五是“接二連三”成效顯著。著力推動農業加工業發展,延長農產品附加值和產業鏈條,去年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達到346億元,同比增長21.4%。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數達到52個,全市縣級以上園區總數達到125個。啟動的96個農旅一體化示范點有半數建成開園,接待游客突破7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8億元。農業園區和農旅一體化示范點正逐步成為我市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觀光、休閑農業的示范區。
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目前遵義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有近600家、產品700余個、產地認證800余個,認證面積達600余萬畝,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4個。創建了湄潭翠芽、蘭馨、茅貢米業等19個件“中國馳名商標”、100余個“貴州省名牌產品”、170余個“貴州省著名商標”。
總體看,我市農業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始終保持了“調結構、轉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題主線不偏離,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但正如您的提案中指出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程度與先進地區相比都還有很大的差距。當前我們需要結合我市農業實際,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關于您提出的建議:
一、關于“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建議
“十三五”期間,全市著力于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搶抓省政府推進農業產業“裂變式”發展和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契機,在全市“八大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按照進一步把優勢產業調強、把區域布局調優、把經濟效益調好的思路,更加注重把產量做成產值、把產值做成收入、做成效益。更加突出抓好茶葉、蔬菜(辣椒)、中藥材、干鮮果、生態畜牧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到“十三五”期末,面積分別達到:茶葉200萬畝、蔬菜100萬畝、辣椒200萬畝、中藥材200萬畝、干鮮果240萬畝,生態畜牧漁業產值達到245億元),做優烤煙、酒用高粱、特色食糧、馬鈴薯、竹等五大特色產業(到“十三五”期末,面積分別達到:烤煙穩定在175萬畝、酒用高粱穩定在100萬畝、特色食糧在100萬畝以上、馬鈴薯100萬畝、新造竹林30萬畝、改造70萬畝、綜合產值達到40億元)。
特別是今年以來,全市以綠色農產品“泉涌”行動為抓手,持續聚焦在“調”字上下功夫,著力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以“持續加大低質低效籽粒玉米調減”為突破口,進一步調優、調順、調好農業產業結構。
在重點區域(城區山體、轄區高速公路沿線、壩區沿線及其他重要節點范圍)調減籽粒玉米種植,結合五大主導產業、五大特色產業進行改種,主要圍繞種植茶葉、蔬菜、干鮮果、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經濟作物和特色雜糧,同時結合生態畜牧業大縣建設改種飼草,全市計劃完成種草面積27萬畝,還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景觀綠化改造、增綠添彩工程。
全市計劃在重點區域調減籽粒玉米種植50萬畝,截至目前已落實玉米調減面積61.92萬畝(其中城區山體3.78萬畝、主干公路沿線49.93萬畝、壩區沿線及其他重要節點范圍8.21萬畝),已經改種蔬菜11.23萬畝、辣椒18.3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4.4萬畝、中藥材10.12萬畝、烤煙1.5萬畝、水果6.63萬畝、干果0.4萬畝、高粱2.97萬畝、茶葉0.71萬畝、竹0.5萬畝、景觀綠化0.59萬畝、特色糧食1.1萬畝。
二、關于“創新經營模式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創新經營模式,通過“廣泛調整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作為突破口,可以有效解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問題——“誰來種”的問題。
近年來,我們牢牢把握“既要調整結構、優化布局,又要轉變方式、優化運行,更要廣泛調整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的理念,深入探索、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配置的市場取向改革,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突破口,構建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干,以合作和聯合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我們重點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這項工作的農村改革的牛鼻子和首要突破口,2016年全市已經完成了80%的工作任務量。今年要基本完成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和管理平臺。目前, 15個縣(區、市)全面完成技術單位招標,241個鄉鎮全面完成耕地影像航拍(或衛星拍攝)和工作底圖制作,完成157萬戶農戶摸底調查,完成耕地實測1211萬畝,進度為96%,調查成果審核公示簽字確認進度達60%,承包合同簽訂進度為35%。
二是大力推動“三變”改革。在2016年試點工作的基礎上,2017年我市“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已在15個縣(市、區)全面展開,試點村達181個。截止目前,以土地、林地等資源入股近10萬畝,以資金入股2000余萬元,參與“三變”農民達22萬人(其中貧困人口近3萬人),參與農村“三變”改革的農民合作社128個、企業89個,開展合作項目129個。目前,我市農村“三變”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分別探索出了多種改革成功模式。
三是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強農業發展原動力。當前農業創業大時代已經來臨,全市正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回鄉下鄉創業。同時,我們正在逐步引導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諸如農機服務隊伍、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等多元化經營性服務組織,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便利服務。
通過一系列措施激活主體、激活市場、激活要素,使農業發展產生源源不斷的活力和新動能。
三、關于“發展種養循環經濟,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議
當前綠色農產品日益受到市場青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環境保護的要求也是健康農產品發展的趨勢。近年來,全市各地都在探索推廣各類綠色種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下步我們將進一步探索推廣。
比如“稻田綜合種養”,我市在稻田綜合種養技術上與上海海洋大學進行合作,稻田綜合種養從原來單一的稻田種植轉變為“稻+N”共生產業。目前,全市“稻+N”共生產業模式主要有稻魚共生、稻蟹共生、稻蝦共生、稻鱉(魚)共生、稻鴨共生等模式。今年全市實施稻田綜合種養的核心示范面積3萬畝。由于稻田養魚(蟹)不施用化肥、農藥,大米的品質得到提高,稻谷價格是普通價格的3倍以上,還增加了魚、蟹、蝦、鱉、鴨的收入。每畝稻田的經濟效益增加在5000—8000元,其效益是種植常規水稻的3倍以上。
比如,通過實施大中型沼氣工程,推行“牛(豬、羊)-沼-茶(菜、果)”生態種養殖模式,全市規?;笄蒺B殖企業配套有大中型沼氣工程處理設施的有36家,使農業生產廢棄物得到再生利用,實現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大大減少了農村農業面源污染。
同時,全市正在大力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嚴格控肥、控藥、控添加劑,推進減量化綠色生產。根據農業部統一部署,2015年我市啟動實施了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目前各縣均開展了行動試點。據我市《土壤肥料專業統計報表》統計,2015年全市平均每畝耕地化肥施用量為17.55公斤,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2015年全市使用化肥總投入(折純)22.25萬噸,2016年需求化肥總投入(折純)19.35萬噸,說明2016年化肥需求量明顯低于2015年使用量,這與目前倡導的到2020年化肥零增長行動趨于一致。
四、關于“著力做好農產品‘四抓’工作”
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遵義農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高。
(一)大力創建品牌。近年來全市成功創建了湄潭翠芽、蘭馨、鳳岡鋅硒茶、正安白茶4件馳名商標,使用品牌企業達到272家,湄潭翠芽、遵義紅、鳳岡鋅硒茶榮獲“百年世博名茶金獎”,遵義獲得了“中國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赤水金釵石斛、綏陽金銀花、茅貢大粒香、鳳欣米,辣椒蔬菜有貴三紅、貴辣、大婁山等知名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二)大力開拓市場。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開設展銷中心,在北京馬連道建立了“遵義紅”茶城茶莊,舉辦了中國(貴州?遵義)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中國(遵義)國際辣椒博覽會、“黔貨出山”-遵義綠色農產品北京行展示展銷暨招商推介會、“黔貨出山”-遵義綠色農產品上海行展示展銷會、遵義市綠色農產品(中心城區?各縣市區)產銷對接洽談會等重大活動。同時組織企業參加全國重大農產品展示展銷推介活動。2017年上半年,全市組織參與各類展示展銷活動的企業達1190家(次),實現現場銷售額18616萬元,促成現場采購協議265項,簽約資金6.37億元,達成意向合作協議490個,意向合作金額20.49億元,較好促進了茶葉、辣椒、肉制品及糧油制品的銷售。特別是“2017貴州茶一節一會”和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辦的遵義綠色農產品推介活動,有力提升了我市茶葉、辣椒等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今年市級制定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2017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并與各縣(區、市)農牧部門簽訂了《2017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書》,明確了各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任務。
一是加大抽樣檢測力度。通過加大農產品抽樣檢測,督促生產主體提升農產品質量。全市已建設電子監控點128個,上半年共檢測蔬菜合格率99.39%、畜產品合格率100%。在現場抽檢方面,有機肥料抽檢合格率78.6%,獸藥合格率86.36%。
二是開展專項整治。上半年我委組織開展了種子市場、農藥市場、肥料市場、獸藥市場、飼料市場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7項專項整治。截止目前,全市累計出動執法人員6424人(次), 共整頓農資市場2320個(次),檢查經營門店15430戶(次),檢查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和企業812家(次),立案123件,結案126件,罰沒款21.71萬元(其中沒收違法所得15141.3元,罰款202035.1元)。有效打擊各種涉農違法行為,整頓規范了農資市場秩序,保障了今年春耕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是強化“三品一標”認證認定工作。開展業務培訓奠定工作基礎,對各地業務人員、基地、企業、合作社負責人、管理人員等600余人進行培訓。今年在省農委下達任務基礎上,增加“三品一標”認證任務量(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由191萬畝增至230萬畝)。目前工作正在有序推進,預計能夠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五、關于“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園區’模式”的建議
農業園區是建設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的主平臺、主戰場,也是農業產業集聚的功能區、農業發展的“火車頭”、“推進器”和“發動機”。近年來,全市緊扣“現代、高效、示范”這個主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強化要素資源集聚,大力推進省級、市級、縣級3級農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在建的縣級以上農業園區達155個,其中省級園區56個、市級園區9個、縣級園區90個。2017年上半年,全市農業園區運行態勢總體良好,155個園區預計完成投資84億元,實現總產值117億元,總銷售收入93億元。
同時,在“大數據”戰略背景下,全市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其中農業園區就是主戰場、主平臺。目前,已結合貴州省“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方案,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了《遵義市“互聯網+”現代農業專項行動推進計劃》及項目表,2015至2018年,計劃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項目31個、投資4.2億元。編制了《遵義市現代農業大數據云建設項目預算表(2017-2019年)》及22個項目,計劃預算經費7010萬元。與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遵義市分公司、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探索了遵義市“互聯網+農業”建設規劃,形成了“遵義市農產品溯源智慧云”規劃方案草案。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
在“互聯網+現代農業園區”方面,目前全市園區中有22個示范點在生產管理上運用物聯網技術,全市種植業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生產管理面積達31020畝,有40個示范點開展了電子商務,電商銷售收入預計達8700萬元。還有部分企業應用光溫水自動控制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病蟲害(疫?。╊A警系統等智能技術裝備,探索構建遠程可視化系統、無線智能化管理系統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等等。
六、關于“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孕育新型農民”的建議
近年來,全市通過系列措施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88000多個(家),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56家(國家級9家,省級12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826個(今年上半年新登記556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1個、省級示范社24個、市級示范社183個,家庭農場886個(上半年新增280家),種養大戶近8萬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10萬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附加值,2017年上半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預計達到210億元,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同時,進一步探索創新“產業+農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大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等利益共享模式,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建立起合理科學的利益鏈接機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以及村集體的形式加入發展產業、帶動生產,讓農民從“旁觀者”真正轉變為“參與者”。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素質提升,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2017年已經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680人,完成生產經營型農民資格認定448人。
七、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建議
近年來,全市通過大力實施種子、種苗、種禽、種畜“四種工程”、建設遵義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等工作,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98%以上。通過大力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近5年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培訓農民19.2萬人次,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技服務體系,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全市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13個、省農業豐收獎14個,農業科技貢獻率超過52.98%。下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繼續實施“四種工程”,積極引進、篩選和培育良種,加大地方特色優勢品種資源的保護和選育,提高良種自主開發和生產能力,依托遵義市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積極開展新品種選育。到2020年初步建成種子生產原原種、原種、商品種三級良種繁育體系和種禽、種畜市、縣、場(站)三級良繁體系,全面提升良種的自給能力和覆蓋率。
同時,大力推進農機化生產。近十年來,我市共爭取和投入農機化的資金6.8億元,直接拉動農民投資5億元,累計補貼各類農機具14.41萬臺(套)。我們重點下力氣推動水稻的機耕、機收,集中突破機插秧這一水稻全程機械化的薄弱環節,同時油菜生產機械化、茶葉生產機械化也取得較大進展。我市農機裝備邁入結構優化新階段,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農機快速增多,目前全市聯合收割機、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到448臺、502臺,谷物烘干機、農作物植保飛機等新型農機也在快速增加。作業水平明顯提高,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快速發展,機手、農機大戶、農機協會、種植大戶發展迅速,農機服務模式從農機戶、農機服務組織以服務自身為目的的單一服務,發展到規?;?、專業化、社會化,現已具有合法資格的農機專業合作社88個,社員1713人,年作業服務面積1—2萬畝的合作社4家,農機戶9.344萬戶。農機社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突出亮點,有效緩解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了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下步我們將優化、壯大農機裝備,大力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探索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機制和模式,提高農機裝備和服務水平,推動全市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
李剛委員,我市農業發展的雖然還面臨著一些困難,但也擁有機遇。“十三五”期間是我市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深入貫徹中央、省委、市委農業農村工作部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主線,秉持“大農業”理念、以市場為導向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逐步走出一條符合遵義實際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希望您一如既往關心、關注我市農業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