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霞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農業園區管理建設的建議》提案收悉。感謝您對我市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建設的關心和支持?,F就提案提出的有關問題答復如下:
首先,向您匯報一下我市農業園區建設現狀:
至6月底,全市在建縣級以上農業園區達155個,其中省級園區56個、市級園區9個、縣級園區90個。共入駐企業達979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數13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829個,家庭農場278個。元至6月,我市155個園區共完成投資93.5億元,實現總產值133.9億元,總銷售收入117.4億元(其中電商銷售收入7.2億元)。園區省級以上優質農產品品牌達234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125.8萬畝、32.5萬頭、14.2萬只、415萬羽;從業農民達82.3萬人,返鄉下鄉創業人員達6.4萬人。園區2016年脫貧人數達108767人,現有易地扶貧搬遷人數12114人。在155個農業園區中,主要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的園區有28個,一產二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15個,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65個,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有47個,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的園區有122個;在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園區中,與休閑旅游融合的有121個,與民族文化、體驗農業、紅色文化等融合的有59個,與體育運動融合的有31個,與科普教育基地融合的有48個;使用物聯網管理的園區達52個,管理面積達17.4萬畝、35.7萬平方米,有電商348家。同時,全市先后啟動了103個農旅一體化示范點的創建,到6月底,共累計完成投資177億元,現有77個示范點初步建成,上半年,示范點旅游人數達370萬人次,實現旅游產業10.5億元。
一、關于您提出的問題:
1、管理體制不順,不利于工作開展的問題。在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各縣(區、市)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情況不一致,導致園區管理機構設置存在不統一的情況。遵義市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委(正縣級單位)。目前,全市有10縣、區(市)設立了單獨辦公的農業園區管委會或園區辦,其中:播州區、湄潭縣農業園區管委會為副縣級事業單位,鳳岡縣、余慶縣、務川自治縣、正安縣、道真自治縣、赤水市、綏陽縣農業園區管委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獨立辦公的仁懷市園區辦為臨時機構。紅花崗區、匯川區、新蒲新區、習水縣、桐梓縣成立了農業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農牧(水利)局(正科級單位),南部新區還沒有工作對接的機構。設立園區管委會的,工作上對接都比較順暢。工作機構設在農牧(水利)局的,也有專門的股室和人員;仁懷市園區辦為臨時機構,工作人員為農牧、林業等部門人員抽借,人員不固定,流動性較大,對工作有一定的影響。
2、園區管理不系統、不規范的問題。為落實層層辦園區的要求,2015年,我市就開始進行了市級農業園區的申報創建工作,對申報創建市級農業園區提出了如下條件:各縣、區(市)在建的縣級農業園區;園區初步完成規劃編制;園區主導產業明顯,種植業為主類園區核心區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或核心區年綜合產值2000萬以上,畜牧漁業為主類園區核心區年綜合產值3000萬以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較好的農旅示范點;園區基礎建設和設施配套較好;園區經營主體實力較強且規模企業不少于一家;新增園區核心區不屬省級園區區域;園區打造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要求填報園區創建申報書,提供園區內主要經營主體工商注冊登記證明等材料。對市級、縣級農業園區和農旅示范點采取月調度進行日常管理,掌握園區建設進展情況。
3、市縣級未設立園區發展專項資金的問題。元至6月,全市56個省級農業園區完成投資76.19億元,其中:以縣為主的各級財政投入10.23億元,整合部門項目資金投入7.28億元,銀行貸款投入3.97億元,經營主體自籌投入(含招商引資)51.2億元,其他投入3.51億元,園區發展的投資主要來源于經營主體自籌投入,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每年省、市出臺的工作方案中,都要求各縣、區(市)財政納入預算,支出農業園區建設。由于各地情況不一樣,對園區的投入力度和側重點也不一樣,的確影響了縣級園區、鄉級示范園創建的積極性。
二、關于您提出的建議:
1、切實加強園區工作的領導。機構設置,各縣、區(市)根據自身的情況,需成立正科級農業園區管委會的,可由相關縣、區農業主管部門提出具體意見,報同級機構編制部門按規定程序和權限辦理。副縣級機構設置,需市委常委會通過,沒有特殊情況,一般都難以達到。仁懷市屬省直管,2016年4月,仁懷市編辦將成立仁懷市農業園區管委會的報告上報省編辦,省編辦未批準,理由是省里沒有文件明確一定要單獨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管理機構。市農委作為農業園區業務指導部門,主要領導多次指出,各縣、區(市)農業園區管理機構,還是和農牧局整合或合署辦公比較好,這可充分利用農牧局人財物等各方面的資源。
2、出臺市級園區管理辦法和建設標準。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又提出“農業園區能辦多少辦多少,不僅搞省級園區,也要發展市級縣級園區,農業園區要形成星羅棋布、百花齊放的格局”。為此,市農委組織開展了第一批市級農業園區的申報創建工作,有的市級園區成為省級園區后,市級園區為9個;目前,第二批市級農業園區的申報創建工作正在進行中。市級農業園區申報創建已有了初步的標準,今后,將根據市級園區的創建情況再進行完善。省級農業園區也未出臺專門的管理辦法,省級農業園區的管理主要體現在月調度和年終績效考核上。由于市級農業園區數量少,有的縣、區(市)1個也沒有,目前,日常管理還主要體現在月調度上,隨著市級園區創建數量的增加,各縣、區(市)都有市級農業園區時,再參照省級農業園區進行年度績效考核。
3、資金保障。2017年國家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導致減收較多,遵義市級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農業園區專項資金由2014年的1600萬元減至2017年的200萬元;新蒲新區由2016年的6000萬元減至2017年的175萬元;桐梓縣由2016年的252萬元減至2017年的200萬元;務川自治縣由2016年的19.5萬元減至2017年的0元。由于各縣每年園區建設進度及縣、區級投入側重點不一致,縣級財政預算投入并不統一。2017年,按照縣級財政資金預算進行園區建設的金額來排序,依次為播州區(4.2億元)、余慶縣(7952萬元)、綏陽縣和仁懷市(6000萬元)、鳳岡縣(2500萬元)、道真自治縣(2484萬元)、匯川區(2000萬元)、赤水市(1436萬元)、湄潭縣和習水縣(1000萬元)、桐梓縣(200萬元)、新蒲新區(175萬元)、正安縣(48萬元)、紅花崗區和務川自治縣沒有列入預算。在農業園區創建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各地主要是財政投入和整合部門項目投入。近年省出臺的全省農業園區建設工作方案中,都要求有關部門的基礎設施、美麗鄉村、退耕還林、石漠化質量、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重點向農業園區傾斜,貧困縣按照國辦發[2016]22號文件統籌整合重組涉農專項資金,投入農業園區建設。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也是整合了部門項目的投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面